WFU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坐骨神經痛】的止痛選擇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

 

作者:王  博 醫師

41歲的C先生,兩個月前因在工地工作時不慎扭傷腰部,經口服藥物治療後病情稍有好轉。最近因扶機車時,再度引發劇烈的右腰及下肢劇痛劇麻,吃了一段時間的止痛藥不但沒有改善,劇烈的疼痛讓他日常生活機能受限,至成大骨科林政立醫師的門診評估,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建議可接受手術治療。

但C先生對於手術開刀存有許多疑慮,而眼下急性劇烈的腰痛導致他沒有辦法工作,連日常生活都大受影響。成大骨科林政立醫師於是將C先生轉診至成大介入性醫療中心的門診。

王博醫師在評估解釋後,替C先生進行「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透過影像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細針穿刺以及顯影劑確認位置後,將類固醇導入疼痛對應部位的硬脊膜外腔處進行神經阻斷,治療完後,疼痛大幅改善,酸麻感也逐漸改善消失了。


上方影片中另一位L女士,經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後,疼痛獲得明顯改善,且止痛效果超過三個月。(影片經當事者同意錄製並上傳)

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很多,但以腰椎椎間板突出(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為主要原因。坐骨神經是由源自脊髓神經根,分枝之後沿著臀部、大腿以及小腿背側分佈,為人體內最粗最長的一條神經。

臨床上容易因不正常的姿勢造成傷害,使脊椎承受額外的壓力,致椎間板突出壓迫到脊髓神經根,引起神經痛症狀。

坐骨神經痛常會反覆發作,且疼痛部位由腰部、臀部延伸到大腿、小腿及足部,疼痛程度則可由極輕微的酸麻,到非常嚴重的劇痛,疼痛並會因站立、彎腰或提舉重物等動作而加劇,在症狀輕微時,適當的矯正姿勢,對患部施以熱敷或冷敷,臥床休息即可改善症狀。

但若疼痛加劇或持續超過四週,容易導致情緒低落,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降低。發病一段時間後,病人甚至會感到局部肌肉皮膚部位(肌皮節)有麻木感或肌肉萎縮等情形。對於這一類的病患,如果口服消炎止痛藥的效果不好,或用量已經大到足以產生副作用時,可以嘗試接受以硬脊膜外注射的治療方式,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Epidural injection/Nerve block)是一種微創治療,可以減緩因脊椎神經根受刺激而造成的疼痛。本法主要是將一特殊的針管,在各種影像導引下,抵達至患處的硬脊膜外腔,再將類固醇藥物經由針管投予,達到治療的目的。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的原理主要是藉由抑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 進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以及白烯三素(leukotriene)的生成,透過抑制發炎物質,減緩壓迫的神經的不正常放電,來降低疼痛。

對於急性期劇痛病人,經硬脊膜外注射法治療後,疼痛緩解的有效率可達百分八十二,慢性期疼痛的病人,疼痛緩解的有效率則約百分之七十左右。

止痛的時間一般可延長到四到六週,但可能會因為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法可以減緩因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或是脊椎滑脫造成的疼痛,進而改善因疼痛而影響日常生活的問題。 

而硬脊外注射的次數,間隔需二週以上,原則上,實施三次均無法達到療效,則建議手術治療。由此可見早期接受治療實有助病症的改善,同時也提供治療過程中是否需要做手術的參考。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注入脊髓腔內,造成神經或髓膜的局部傷害、產生局部血腫、患處暫時性的痠痛麻痺、血糖短暫上升等等。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複雜的疼痛機轉 】- 生理的痛,更可能會造成心理疾病。


作者:王博 醫師

疼痛的機轉相當複雜,長期慢性的身體疼痛,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許多我的門診病人,由於長期受到疼痛的困擾,許多個性都變得相當焦慮。而且常常一說起自己的疼痛故事就是一大篇章,也感受到這群病人為了止痛,長期、四處求治的辛苦與無奈。

甚至在看診時,常常有人跟我說痛到真的想要自殺,醫師你不會了解這種痛苦啦…等等。俗話常說,「疼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我想大概就是這種狀況吧!

因為COVID疫情的影響,前陣子病人數較少,也趁機拿了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非腫瘤血管栓塞治療指導醫師的認證;以及加入台灣疼痛醫學會成為會員。



另外血管栓塞疼痛治療也被科部指派要做成科部特色介紹,也就順便製作了PPT與影片,以下僅供大家參考。

中文版



英文版


自己雖然幸運有機會學習如局部注射、血管栓塞止痛,硬脊膜外神經阻斷術,以及脊椎沾黏剝離術等各種止痛治療方式,但是對於疼痛的原理與相關機轉卻仍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加強,也感謝疼痛科劉主任跟林主任的引薦成為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期許自己未來在疼痛領域上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與貢獻。也看看未來有沒有機會做相關的研究與更深入的了解。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32歲的K小姐,在兩年前因為車禍撞到左膝蓋,之後膝蓋前下方便長期疼痛不已,除了疼痛高達9分(滿分10分)外,還有腫脹,且一碰觸就有劇烈的刺麻感。經身體以及影像檢查後,並沒有骨折、韌帶、肌腱、半月板等破損的問題,診斷為「創傷後交感神經失養症候群」與「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

K小姐接受過休息、復健、藥物治療甚至於關節鏡手術,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
最後至成大醫院骨科張志偉主任門診求治討論後,轉診到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的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與K小姐討論後,替她進行了「經動脈膝蓋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後,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位在前膝蓋、「髕骨下脂肪墊」內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如下兩圖)。




治療完當天K小姐的膝蓋疼痛即大幅改善,到兩個月後,疼痛分數更由9分下降到2分,腫脹以及刺麻感也逐漸改善消失了(如下方影片)。

           此影片內容經病人同意後錄製上傳

造成前膝關節痛的原因有許多,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Infrapatellar fat pad syndrome)是其中之一, 此症候群又稱為霍法疾病(Hoffa's disease)。

這項診斷是在1903年由Hoffa這位學者所提出,一般是指髕骨下脂肪,因重複的勞損或創傷,髕骨下的脂肪發炎腫脹。主要症狀有膝蓋前端疼痛、伸展時痛楚會增加、有腫脹及關節積液。

此疾病可發生在所有年齡與性別,病因包括急性損傷或慢性反覆壓力,重複的摩擦或衝擊導致髕骨和大腿骨之間的脂肪組織發炎。

一般來說,除了創傷外,需要經常上下樓梯、以及常進行重複使用膝蓋的運動者都是較易患症的族群。此症的風險因素出於膝蓋關節經常突然彎曲或伸直,像是足球、排球、體操這類反覆對膝蓋造成壓力的體育運動,或工作上需要長時間蹲跪等都會增加風險。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分鐘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王博醫師門診 網路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