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博 醫師
32歲的K小姐,在兩年前因為車禍撞到左膝蓋,之後膝蓋前下方便長期疼痛不已,除了疼痛高達9分(滿分10分)外,還有腫脹,且一碰觸就有劇烈的刺麻感。經身體以及影像檢查後,並沒有骨折、韌帶、肌腱、半月板等破損的問題,診斷為「創傷後交感神經失養症候群」與「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
K小姐接受過休息、復健、藥物治療甚至於關節鏡手術,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
最後至成大醫院骨科張志偉主任門診求治討論後,轉診到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的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與K小姐討論後,替她進行了「經動脈膝蓋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後,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位在前膝蓋、「髕骨下脂肪墊」內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如下兩圖)。
治療完當天K小姐的膝蓋疼痛即大幅改善,到兩個月後,疼痛分數更由9分下降到2分,腫脹以及刺麻感也逐漸改善消失了(如下方影片)。
此影片內容經病人同意後錄製上傳
造成前膝關節痛的原因有許多,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Infrapatellar fat pad
syndrome)是其中之一, 此症候群又稱為霍法疾病(Hoffa's disease)。
這項診斷是在1903年由Hoffa這位學者所提出,一般是指髕骨下脂肪,因重複的勞損或創傷,髕骨下的脂肪發炎腫脹。主要症狀有膝蓋前端疼痛、伸展時痛楚會增加、有腫脹及關節積液。
此疾病可發生在所有年齡與性別,病因包括急性損傷或慢性反覆壓力,重複的摩擦或衝擊導致髕骨和大腿骨之間的脂肪組織發炎。
一般來說,除了創傷外,需要經常上下樓梯、以及常進行重複使用膝蓋的運動者都是較易患症的族群。此症的風險因素出於膝蓋關節經常突然彎曲或伸直,像是足球、排球、體操這類反覆對膝蓋造成壓力的體育運動,或工作上需要長時間蹲跪等都會增加風險。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分鐘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