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羽球密碼第四集】【膝蓋受傷怎麼辦 ?】|打羽球的看過來|到底要不要手術|你知道其實十字韌帶看不太到嗎|原來十字韌帶在這裡|運動傷害防護報你ㄗㄞ|王博|成大醫院許凱嵐醫師


 作者:王 博 醫師

【羽球密碼 運動傷害防護報你ㄗㄞ】單元第四集的嘉賓,邀請到成大骨科的【許凱嵐醫師】。許醫師目前是成大醫院骨科醫師,專長是治療膝關節及肩關節的運動傷害,最擅長的手術就是膝關節鏡、肩關節鏡的手術,包括十字韌帶重建、半月軟骨修補和旋轉肌腱修補手術。


許醫師最喜歡的運動是棒球,所以目前也擔任成大醫院與中華職棒統一獅隊的合作醫師,為球員的健康把關 (可是其實是他中信兄弟的老球迷~) 。以下為許醫師這集替我們帶來的精彩內容!!

【十字韌帶在哪裡?摸的到嗎?他的功能是甚麼?】


十字韌帶在我們膝關節的最深處,從外觀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甚至用超音波也很難看的到。十字韌帶分成前十字韌帶及後十字韌帶,前十字韌帶就是防止我們的小腿向前跑,後十字韌帶則是防止我們的小腿向後掉。
我們的膝關節在兩條韌帶的合作下,可以維持很好的穩定性,讓我們可以衝到網前截球、跨步向側邊救球,或是跳起來殺球。

【十字韌帶為什麼會受傷?】


十字韌帶會受傷,通常是受到非常大力的扭轉或撞擊,以前十字韌帶受傷來說,運動傷害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國內主要是打籃球造成的,而在國外則是足球比較多;而後十字韌帶大多是車禍造成,尤其是機車車禍最常見。

【受傷後有甚麼症狀呢? 十字韌帶撕裂之後的症狀可以分成急性及慢性】


急性症狀包括膝蓋腫脹、疼痛難以彎曲,嚴重的甚至會掰咖三到五天,會有這些症狀主要是因為韌帶斷掉之後會流血,這些血液積在關節裡會非常腫脹不舒服。一般來說,這種急性的疼痛大概一個星期左右會慢慢改善,病人慢慢可以正常走路,甚至還可以去打球,但是這其實只是代表積血慢慢被吸收了,不是代表十字韌帶長好了。

因此這些病人的症狀就會慢慢走向慢性,這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可以跑跳爬樓梯,但是會覺得關節比較不穩定,比較容易軟腳,在急速移動或轉身的時候,會有一種小腿跟不上的感覺,這種感覺尤其在球類運動中更加明顯,甚至有可能會一再不斷的扭傷。

【我們要怎麼預防十字韌帶的受傷呢?】

跟所有的運動傷害一樣,要預防十字韌帶的受傷,不外乎平時要加強肌肉的鍛鍊,另外就是運動前的熱身要足夠,至少在我們的韌帶快要瀕臨受傷的時候,肌肉還能提供足夠的穩定性去保護他。另外當然運動的場地要平整,在激烈的比賽下還是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例如過去有一些個案是上籃的時候被人從側邊撞到,落下的時候一個重心不穩膝蓋就受傷了;也有足球選手在傳球時,一個重心不穩就扭傷的膝蓋。

羽毛球比較不會有碰撞,但是也常常要即跑即停,確實也是有些風險。

【扭傷膝蓋之後,要怎麼知道前十字韌帶有沒有斷掉呢?】


我們膝蓋扭傷之後,如果出現像上面說的腫脹或掰咖的話,建議還是要先休息和冰敷,接著就是要看醫生照張X光,X光雖然看不到十字韌帶,但是至少要先確定骨頭沒有問題,有些青少年的骨骼發展還沒成熟,扭傷的時候不一定是韌帶斷掉,而是韌帶拉了一塊骨頭起來,這種情況就比較需要快點處理。

而如果X光看起來骨頭沒問題的話,骨科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做一些理學檢查,或者是安排磁振造影MRI,磁振造影是診斷十字韌帶斷裂最有效的工具,他同時可以看到半月軟骨是不是有破損。

【十字韌帶斷掉了,是不是要開刀呢?】

我們的十字韌帶斷掉之後,是無法自行癒合的,但是是不是要開刀,就是個大哉問了。

就像剛剛所講的,十字韌帶斷掉之後,我們還是可以跑跳打球,只是會稍微比較不穩定而已,所以如果平常不常在做激烈運動的人,其實可以考慮做物理治療,訓練肌耐力就可以;另外,年紀比較大,一般來說超過40歲以上的人,在韌帶重建之後的癒合及復原可能相對來的比較差,在做決定之前也要考慮一下。

相反的,如果是有在從事運動的年輕人,我們就建議要考慮手術重建,而且建議要盡早處理,就像剛剛說的,十字韌帶斷掉之後膝蓋會比較不穩定,在長期的磨耗和反覆受傷之下,可能連周圍的半月板、關節軟骨都會受到傷害,所以若是要開,就盡量要早點開。

【十字韌帶手術開完,要多久才能回去運動呢?】


十字韌帶手術的復健是一條漫長的路,一般來說手術後的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要穿著膝蓋的護具,出門可能要使用拐杖。大概三個月左右幾乎可以恢復日常生活,大約半年左右可以小跑步或跳躍,但是要回到運動場上,通常是一年左右的事情了。

十字韌帶手術的成功,復健大概佔了一半左右,如果要接受手術的朋友,也要堅持到底喔!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34歲的W先生是職業軍人,在半年前的某次運動之後膝蓋前下方便一直疼痛不已,除了疼痛高達7分(滿分10分)外,還伴隨著腫脹燒灼感。尤其是運動以及爬樓梯時更為嚴重。

W先生接受過休息、藥物治療、針灸、震波、注射以及復健等治療後,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最後至成大醫院骨科張志偉主任門診求治討論後,診斷為【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後轉診到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的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與W先生討論後,替他做了膝蓋的超音波以及磁振造影檢查確定診斷。並且進行了【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後,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位在前膝蓋、髕骨肌腱處紊亂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如下兩圖)。



治療完當天W先生的膝蓋疼痛即改善,兩周後,疼痛分數更由7分下降到2分,腫脹以及疼痛感均大幅改善。

造成前膝關節痛的原因有許多,【髕骨肌腱炎(Patella tendonitis)】是其中之一, 此病又稱為【跳躍者膝(Jumper's knee)】。

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位於膝蓋前方,而【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即為此骨頭連接脛骨(小腿骨)的肌腱發炎疼痛。

【跳躍者膝】一般歸類於運動傷害,許多運動員(尤其以彈跳運動居多,如籃球、排球)都有這樣的症狀,所以又稱之為跳躍者膝。是由於膝蓋下緣的髕骨肌腱反覆拉扯或過度使用所造成(Overuse injury)。膝蓋前側痛、運動時會痛、落地時會很痛、通常會被形容帶有灼熱感的疼痛。運動前通常不會有太明顯症狀,運動時或是運動結束後疼痛加劇。膝蓋前方有時會突起一塊。 觸診時髕骨下緣疼痛最常見。

病因則是因為髕骨肌腱在重複性的跳躍動作中產生了許多的微小創傷(microtrauma),這些在肌纖維上的創傷在癒合的過程中造成許多紊亂組織的存在以及沾黏,進一步造成肌腱產生了慢性發炎的結果。近年來有文獻指出,慢性發炎的結果伴隨著紊亂增生的毛毛樣微細動脈以及相伴走的疼痛神經。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則是藉由栓塞清除這些紊亂增生的毛毛樣微細動脈達到消炎消腫以及止痛的效果。不過,王博醫師提醒,【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傳統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分鐘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王博醫師門診 網路掛號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健康醫療網 : 關節疼痛難緩解 利用【影像醫學】全面診斷、治療



日常中常可聽到人形容極度悲慟為「椎心刺骨之痛」,由此可知,骨骼、關節肌腱一旦痛起來相當難受。而即便是同部位的疼痛,每位患者的病因也都不盡相同,以「下背痛」為例,成因包含背部肌肉拉傷、關節發炎、椎間盤突出或 椎體壓迫性骨折等,若無精確找出病因且「對症下藥」,治療效果常會受限。

骨骼、關節肌腱方面的疼痛有很大部分是一直持續的慢性疼痛,當治療效果未達預期,患者不僅生理上不適、心理也常飽受折磨。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學術教育與次專科發展委員會總召集委員、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一般影像科主任王建國說,於診間即曾聽過患者形容發作時實在太痛苦,「不想再面對,不如乾脆就此結束人生」的負面念頭常油然而生,令人聽了不勝唏噓。所幸,現今影像醫學儀器發展越來越進步,對於擅長操作影像儀器的影像醫學科醫師來說,就如同獲得具敏銳雷達的強力武器,不僅能精準偵測病因、病灶點,也可有效協助患者對抗疾病,重拾正常生活。

過去多由臨床醫師轉述症狀 難進行患者全面性評估


過去民眾若因肌肉骨骼病痛就醫,通常會由臨床醫師(如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或疼痛科醫師等)看診,並安排適合的影像檢查,而影像醫學科醫師再根據收到的門診診斷資訊及影像檢查結果進行判讀後繕打報告,並針對可能的病因跟臨床醫師進行討論。

然而,王建國主任指出,此流程有一點相當遺憾,「影像醫學科醫師雖專精於醫學影像判讀,卻不能直接面對面向患者解釋病況」,而患者本身的主述症狀也僅能藉由臨床醫師轉述得知,難以進行治療前的全面性評估。

增設介入醫療門診 由影像醫學科醫師直接診療患者


為解決此困境,成大醫院陸續增設多種介入醫療門診,包含心肺介入、腦血管介入、乳房介入及王建國主任所屬的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與各相關科別合作,維持良好互動及溝通。

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門診為例,當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或疼痛科門診醫師診斷後認為患者適宜進行介入性治療時,即會轉介至介入醫療門診「由影像醫學科醫師直接診療患者」。王建國主任表示,此改變可協助讓影像醫學科醫師在確實了解患者需求後,更準確針對病灶選擇適合的介入性治療方式。

影像導引找出過度增生的紊亂血管 進行「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治療


於肌肉骨骼介入性治療門診看診的患者,多正處於急性或慢性發炎狀態,且已用過一般藥物治療仍未獲緩解,此時,藉由影像導引,可精確在患者關節發炎處注射如健保給付之高濃度葡萄糖液、類固醇或自費注射的玻尿酸或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以加強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王建國主任提及,臨床上觀察到慢性關節疼痛嚴重的患者,病灶處常伴有局部發炎或是組織紊亂生長的情形,自體組織修復失敗的結果,造成紊亂的微細動脈過度增生且刺激跟疼痛相關的神經,因此會導致疼痛。

因此,近年來出現的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AME for pain),即藉由將奈米大小的栓塞物質,再透過微導管注射進入微細動脈,讓其順著血流流到患處,並將其過度增生、紊亂的微細動脈阻塞,降低發炎以及疼痛神經的刺激,以達到舒緩患者疼痛的目的臨床使用上僅有少數人於治療後幾日內,會產生栓塞術後的暫時疼痛以及局部皮膚表面暫時變色的現象,隨時間都會自行改善,因此手術可說是相對安全。

壓迫性骨折痛苦難耐 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助改善


王建國主任分享,診間遇到的患者除了關節不適之外,也有一些為骨質疏鬆或外力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此類患者常因疼痛強烈影響到日常活動,導致長期臥病在床而加速身體機能退化。

影像醫學科可透過影像引導,精準定位出骨折的椎體,並進行【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於其中灌入骨水泥,增強患者脊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

另外,王建國主任指出,由影像醫學科主導之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由於定位明確,可透過相對小的傷口到達患部,因此手術中僅需局部麻醉,對於難以承擔手術風險的年長患者而言,也能獲得疼痛改善的機會,且因傷口小,對於縮短手術時間及患者術後的恢復亦有幫助。

影像醫學科可透過影像引導,精準定位出骨折的椎體,並進行【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於其中灌入骨水泥,增強患者脊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感。

介入性治療多元發展 患者重拾生活不是夢


隨著介入性治療越來越多元,影像醫學不僅可以於前端協助影像診斷,也能在後端提供患者妥善影像導引介入治療,對於用藥成效不佳而長期受關節、脊椎等慢性疼痛所擾的患者而言,重拾良好生活品質並非不可能,因此,王建國主任呼籲患者,切勿因久病纏身而失去治療的信心與希望。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脊椎開刀術後沾黏】【硬脊膜外沾黏剝離術 脊內導管合併椎間孔注射】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61歲的T女士,多年前脊椎開完刀,近幾個月開始出現右下背部、右側屁股直至右腳刺痛、酸麻、嚴重程度到無法行走甚至平躺時無法翻身。T女士經成大醫院神經外科戴世煌醫師評估診斷為"脊椎硬脊膜外術後沾黏",轉診到影像醫學部王博醫師的介入門診做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成大影像醫學部王博醫師在硬膜外腔造影術下,看到了沾黏的位置,並用水壓以及脊內導管以及椎間孔注射,來進行沾黏剝離以及藥物治療。進行治療後,T女士的右下背部、右側屁股直至右腳刺痛、酸麻大幅改善,已可行走及翻身。

王博醫師在硬膜外腔造影術下,看到了沾黏的位置,並用水壓以及脊內導管進行剝離

王博醫師在電腦斷層導引下,看到開刀椎間孔處骨刺生成,再從右側椎間孔進行注射加強


   T女在接受治療後,描述改善的情況 (經病人同意錄製上傳)

【坐骨神經痛】是惱人的問題,典型表現是下肢劇烈的痠、麻、脹、痛,且從臀部向下肢延伸。 通常為脊椎、椎間盤、肌肉等神經根旁組織出問題,造成神經根發炎。

因神經反覆或持續發炎,進而造成神經傳導障礙及神經缺血,產生纖維化,也就是瘢痕組織,會引起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 一般情況下,纖維化的瘢痕所含的膠原蛋白會逐漸被人體分解、吸收,重建恢復,因此瘢痕會緩慢變小變軟。

但也有的瘢痕膠原蛋白過多,成為大而不規則的隆起硬塊,稱為瘢痕塊,易見於多次手術或反覆發炎感染的脊椎,症狀有大腿疼痛、腳痛或麻刺感、跛行、走不久及無力等。

【硬脊膜外沾黏剝離術(Percutaneous epidural adhesiolysis)】是在X光透視下,局部麻醉後,由尾椎孔將微細的導管深入脊椎內沾黏範圍進行沾黏分離,並給予藥物治療。

目前成大醫院執行已有多例術後有良好治療效果,希望能讓不適合手術、或反覆脊椎開刀仍持續出現沾黏症狀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以下狀況下進行此治療則需特別注意:

1. 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傷口感染、硬脊膜外感染、膿瘍等情形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趴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治療部位可能產生血塊、沾黏處硬脊膜破損滲漏導致姿勢性頭痛等。

根據統計,施行脊內導管微創沾黏分離後,約5到7成病人症狀緩解,但可能在術後2至6個月復發,病患可能需要重複相同療程。

手術部分拋棄式耗材需要自費,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