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TRS) 】【膝關節疼痛:發展MSK放射科醫生門診技能暨 MSK 年終季會活動】【學術交流】2024-12-14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TRS)】讓小弟擔任本屆肌肉骨骼次專的副召委,在擔任主召委的王建國教授的發想下,讓我在年終季會邀請各相關專科醫師,在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針對膝蓋疼痛進行一次不同專科的觀點以及見解。

很高興邀請到【林口長庚骨科部】【楊正邦】醫師跟我們講解膝關節的理學檢查、上下包含髖關節與足踝關節對膝蓋疼痛的影響、以及最新的膝關節手術技術;

很高興邀請到【林口長庚醫院影像診療科部】【吳振德】醫師詳細介紹膝關節各種疾病的磁振造影表現以及分享免費的Stanford肌肉骨骼磁振造影圖譜(可點文字進入圖譜);

很高興邀請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劉鼎浩】主任醫師跟我們鉅細靡遺地詳述膝蓋超音波、甚至搭配理學檢查下的解剖構造與病理變化;

很高興邀請到【生昇診所新竹院長、復健科】【李維軒】醫師帶領我們唸過增生注射治療包含高濃度葡萄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應用於膝關節的機轉、濃度的各大文獻以及注射觀念;

很高興邀請到【台中慈濟醫院疼痛科】【唐宗詠】主任帶我們了解膝關節的供應神經、神經燒灼治療以及不同的燒灼電針與技巧。

很高興邀請到【三軍總醫院放射診斷部】【許一智】主任帶我們了解到骨髓內PRP注射以及微細動脈栓塞術對於膝關節骨髓內水腫的止痛治療與應用。

小弟也藉頒發感謝狀的同時將從台南帶到台中的名產之一:【金葡萄蛋黃酥】當做伴手禮給各位辛苦的講者。這次會議報名相當踴躍,也圓滿順利地完成了。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高頻熱凝療法】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60歲的Y先生,長期承受尾椎到右側屁股疼痛之苦,只要稍微久坐就感到局部酸、麻、痛,長期吃藥或復健治療效果不佳,經過針灸、局部注射仍未有明顯改善,經朋友介紹掛王博醫師的介入門診就診。王博醫師先幫Y先生做了局部注射,症狀仍沒有改善。

王博醫師於是安排Y先生做了腰薦椎的磁振造影。影像顯示第五腰薦椎的椎間盤突出,可能造成神經壓迫。王醫師接著幫Y先生做了電腦斷層導引硬脊膜外注射神經阻斷術,但Y先生仍然沒有顯著改善。

王博醫師與Y先生討論後,替他執行右側第五腰椎以及第一薦椎神經根的【高頻熱凝療法】治療,經過這次治療後,Y先生的疼痛大幅緩解,不在有任何酸以及麻的感覺,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坐骨神經痛】是惱人的問題,典型表現是下肢劇烈的痠、麻、脹、痛,且從臀部向下肢延伸。 通常為脊椎、椎間盤、肌肉等神經根旁組織出問題,造成神經根發炎。

【高頻熱凝療法】又稱為【高頻脈衝治療(Pulsed radiofrequency) 】、【低溫電針】、【電磁波神經治療術 】等。主要是利用影像導引定位,將細電針放置治療部位,在透過機器精準控制溫度、電流、時間、頻次下,利用高頻率的電流所產生的溫度(約42度上下),將熱傳達到病變的位置,有效地阻斷神經细胞組織發出的疼痛訊號,提升神經對「痛」的耐受度,是一種微創止痛技術,目前在國內已被證實對於【坐骨神經痛】是安全且有效的療法。

因治療溫度較低,不會破壞神經纖維,幾乎沒有失去知覺麻痺無力等副作用。此外不需要住院,治療時間約30-60分鐘。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局部注射給予的類固醇可能造成暫時性的高血糖等等。

除自費外,亦可申請健保給付。但健保給付則須符合以下條件:
(1) 中重度、慢性疼痛 。
(2)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等保守療法3個月仍未改善。
(3) 至少做過一次診斷性神經阻斷術且有部分緩解。
(4) 由健保署審核通過。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Patellar tendinopathy, Jumper's knee】【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 ;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Injection】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59歲的S先生長期膝蓋前下方疼痛不已,除了疼痛高達6分(滿分10分)外,還伴隨著腫脹與壓痛。尤其是運動以及爬樓梯時更為嚴重。

S先生曾經接受過藥物治療、針灸、震波、多次類固醇與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等治療,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門診求治討論後,診斷為【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

王博醫師與S先生討論後,替他進行了【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治療完S先生的膝蓋疼痛僅改善5天後隨即復發。於是S先生與王博醫師再次討論,S先生希望嘗試【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 ; PRP Injection】 。王博醫師推薦多位台南PRP注射的專家給S先生,但S先生仍然希望由王博醫師注射。

王博醫師在超音波導引下,看到髕骨肌腱內許多在X光以及MRI下都看不到的微小鈣化。王博醫師用針反覆戳刺鈣化及肌腱後,在肌腱底部、肌腱裡面以及肌腱表面注射了PRP。

注射完PRP兩周後回診,S先生表示注射完的前兩三天特別痠痛,之後疼痛便開始下降,從最一開始的6分降至2分。   

造成前膝關節痛的原因有許多,【髕骨肌腱炎(Patella tendonitis)】是其中之一, 此病又稱為【跳躍者膝(Jumper's knee)】。

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位於膝蓋前方,而【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即為此骨頭連接脛骨(小腿骨)的肌腱發炎疼痛。

【跳躍者膝】一般歸類於運動傷害,許多運動員(尤其以彈跳運動居多,如籃球、排球)都有這樣的症狀,所以又稱之為跳躍者膝。是由於膝蓋下緣的髕骨肌腱反覆拉扯或過度使用所造成(Overuse injury)。膝蓋前側痛、運動時會痛、落地時會很痛、通常會被形容帶有灼熱感的疼痛。運動前通常不會有太明顯症狀,運動時或是運動結束後疼痛加劇。膝蓋前方有時會突起一塊。 觸診時髕骨下緣疼痛最常見。

病因則是因為髕骨肌腱在重複性的跳躍動作中產生了許多的微小創傷(microtrauma),這些在肌纖維上的創傷在癒合的過程中造成許多紊亂組織的存在以及沾黏,進一步造成肌腱產生了慢性發炎的結果。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injection)】,是一種從患者自身血液中提取的治療方法。這種技術通過專業的分離技術,將血液中的血小板濃縮,並注射回受損的組織,以促進自體修復和再生。PRP中含有多種生長因子和細胞活化激素,這些成分在促進組織修復、減少炎症反應及加速傷口癒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injection)】治療後,會有短暫數天的疼痛期,建議服用普拿疼類止痛藥,不建議服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NSAIDs),因為會抵消PRP的效果。此外,PRP的注射也不宜與類固醇的注射相離過近,建議超過一個月以上為佳。

王博醫師門診 網路掛號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踝炎】【傳統型 合併 精簡型 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44歲的C先生從三年前開始,常感到右肘關節內側疼痛,經醫師檢查確診為【肱骨內上髁炎】,也就是俗稱的【高爾夫球肘】。

C先生用過止痛藥、貼布,打過局部注射,包含類固醇、高濃度葡萄糖液以及PRP等,也做過復健等治療,但是這三年多來疼痛依然持續, 且疼痛指數高達8分/滿分10分,經台南市【裕東診所】【復健科林韋平】醫師轉診到成大【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做進一步評估與介入性治療。王博醫師經影像包含磁振造影等評估,診斷病人手肘內側肌腱損傷情形。與C先生討論後,決定進行【傳統型微細血管栓塞術】治療。

王博醫師在【磁振血管攝影】以及【傳統血管攝影】下看到了內側手肘疼痛處對應增生的毛毛樣血管,並進行增生血管的栓塞清除治療。

在傳統栓塞治療完兩周後,C先生內側手肘疼痛指數從8分下降到4分,且腫脹感顯著改善。王博醫師本來想接著幫C先生進行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但是和C先生討論後,C先生決定再接受【超音波導引】【精簡型微細血管栓塞術】治療。

在精簡栓塞治療完兩周後,C先生內側手肘疼痛指數從4分再下降到1.5分。經過兩次的栓塞治療,其疼痛分數從8分大幅降至1.5分, 活動度與生活品質也顯著改善。

【高爾夫球肘】學名叫做【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遠端肱骨的內側骨頭凸點叫做肱骨內上髁(Medial Epicondyle),內上髁是屈曲手腕(向手掌方向彎曲)的肌肉群肌腱附著點。這是高爾夫球常見的運動傷害而得名。但凡是必須長時間反覆性使用前臂及手腕動作者,都是好發族群。包括棒球、保齡球運動者、廚師、電腦及文書工作者、家庭主婦、美髮師以及長時間特定反覆手腕工作的作業員等。

當過度使用手腕或因扭傷拉扯造成局部損傷時,便會導致手肘內側局部酸痛,肌群酸痛則會進一步導致手腕無力、功能不彰。

王博醫師提醒,【微細血管栓塞術】治療應用於【肱骨內上髁炎】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
3.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4.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5.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6.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及酸痛;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皮膚變色,在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王博醫師門診 網路掛號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亞洲太平洋手腕協會第九屆年會,The 9th Asia Pacific Wrist Association (APWA) Annual Congress】【學術交流】【微細動脈栓塞術應用於手腕及手指頑固性疼痛治療】2024-11-16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臺北榮總骨科部手外科 王榮磻主任】的邀請,讓王博醫師有機會於2024年【亞洲太平洋手腕協會第九屆年會,The 9th Asia Pacific Wrist Association (APWA) Annual Congress】的研討會議演講,題目是【微細動脈栓塞術應用於手腕及手指頑固性疼痛治療】。

演講內容主要是【微細動脈栓塞術】應用於手腕及手指【退化性關節炎】、【媽媽手 =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De Quervain's disease】以及【三角纖維韌帶軟骨複合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injury】。王博醫師回顧了相關文獻,也分享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

【亞洲太平洋手腕協會(Asia Pacific Wrist Association, APWA)】是一個專注於手腕健康與手術技術的專業組織。該協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手腕相關醫療知識和技術的發展,並提供一個平台讓專業人士分享經驗和研究成果。

APWA每年舉辦年會,吸引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學者參加。今年11月15日至16日是在台灣台北的榮民總醫院舉辦第九屆年會。此次會議涵蓋多個主題,包括手腕手術、康復及治療等,並邀請了多位在相關領域具有影響力、包含許多國外講者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王博醫師從中收穫良多。

王博醫師在聽講時與【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張凱閔教授】做許多詢問,也不斷地向他學習各種部位的超音波結構與注射技巧。而在從台北回台南的路途上,王博醫師也與【聯新醫院】與【生生優動診所】的【楊琢琪醫師】,以及【生生優動診所】的【陳俐君醫師】討論了許多【精簡型微細脈栓塞術, simplified TAME】的相關內容以及足部骨折的討論,激盪出許多火花。



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年會, TSIR】【原創者奧野醫師親臨指導】【學術交流】【疼痛治療社群媒體的經營策略】2024-11-2~3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 TSIR】三軍總醫師【許一智】醫師的邀請,於2024年年會肌肉骨骼【疼痛介入治療】的研討會議演講,題目是【疼痛治療社群媒體的經營策略】。

由於王博醫師在社群媒體的經營方面也還在努力學習,因此閱讀了放射期刊的相關文獻內容,結合自【新思惟國際】《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以及【瘋拐點】《新自媒體時代的斯文策略》學習到的部分,做一個分享。

王博醫師個人覺得【妥善地經營社群媒體】可以有許多的好處,但經營者本身也要【盤點自己的獨特性與價值】所在,才能進一步【打造有特色的個人品牌】,而【賽道的選擇】也最好是自己喜歡或是願意不斷學習的部分,重點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深耕自己的專業】。而社群媒體就像【投石機】一樣(By.Dr.楊斯棓),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投擲給大眾知道。

另外,很高興【TSIR年會】這次也邀請到【微細動脈栓塞術】原創者【奧野醫師、Dr.Yuji.Okuno】再次來台分享骨盆腔以及痔瘡的相關栓塞治療,除了帶奧野醫師去逛夜市以及腳底按摩外,王博醫師與其他專家也把握機會,向奧野醫師請教並且學習了【膏肓痛, Trapezius myalgia】的超音波導引【精簡型微細動脈栓塞術】。

奧野醫師本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多種【社群媒體】經營者,在多個平台都有著自己的專業展現與介紹,不過時間是一場零和遊戲,花費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越多,經營自己專業、陪伴家人朋友、甚至照顧自己健康的時間就越少。如何分配時間、取得平衡十分重要。

除了學術研討外,TSIR的大會晚宴, Gala dinner非常熱鬧,理事長【BiBi張碧倚醫師】與秘書長【林俊宇醫師】也與眾多外賓一起上台跳舞,奧野醫師看起來也相當開心,看見學會朝氣蓬勃,可喜可賀!!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 TFCC injury】【遠端尺神經隧道症候群, Guyon's tunnel syndrome】【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 TAME】【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 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二十多歲的W小姐,自從一年前搬病人傷到手腕後,尺側端便一直疼痛不已,負重、用手腕撐桌等活動也會因疼痛而受限。除此之外,W小姐受傷後第四第五隻手指便不時感到麻刺感。

經過局部注射治療,W小姐仍然沒有明顯的改善。經由成大醫院骨科【洪志凱】醫師臨床理學檢查以及磁振造影診斷為【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 TFCC injury】,之後轉診至介入性醫療中心門診【王博】醫師進行後續治療。    

王博醫師在討論後,先替W小姐進行【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以及動脈血管攝影下,王博醫師注射顯影劑找出三角複合軟骨處過度增生、紊亂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

治療完後的追蹤,W小姐的手腕尺側的疼痛大幅改善,但是第四第五指的麻痛感仍然持續。王博醫師在執行完神經傳導以及肌電圖檢查、綜合病人病史的評估後,診斷為【遠端尺神經隧道症候群, Guyon's tunnel syndrome】。

王博醫師在討論後,接著替W小姐進行【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 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透過超音波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用針與注射液進行神經解套注射。

經注射治療兩天後,W小姐第四第五指的麻痛感大為減輕,生活品質改善許多。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FCC) 】是位於手腕關節尺側(小指側)及腕骨之間,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複合結構,常被形容成手腕關節的半月版。TFCC負責維持遠端橈尺骨關節以及尺側(靠近小指那側)小腕骨的穩定性以及承受及傳導來自手部的壓力。

一旦TFCC受傷,腕關節的穩定性變差,疼痛就開始出現,成了手腕尺側疼痛最常見的原因。TFCC 損傷通常由反復或創傷性的手腕扭傷、重量擺動或長時間重複運動引起。治療 TFCC 損傷的方法包括休息、物理治療、綁帶與支撐、手術等。

【尺神經隧道症候群】常見於肘部【近端尺神經隧道, 肘隧道症候群】及手腕【遠端尺神經隧道症候群, Guyon's tunnel】,與重複性動作、姿勢不當或外傷有關。

【遠端尺神經隧道症候群, Guyon's tunnel】是尺神經在手腕的受壓,可能是由於手腕受傷、過度使用或解剖變異造成。臨床症狀包含小指和無名指的麻木、疼痛、握力減弱,也可能影響手部精細動作。【尺神經隧道症候群】主要透過臨床評估及神經傳導與肌電圖檢查來確認。

如果能夠避免壓迫尺神經的重複動作或不當姿勢,病情通常會改善甚至痊癒。若麻痺和疼痛症狀持續且越來越嚴重,或已出現肌肉萎縮、力量減弱的情形,則可能需要考慮進行【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甚至手術治療。

患者欲進行【微細動脈栓塞術】或【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等治療,建議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亞洲肩肘關節醫學會 2024學術大會, 2024-10/3-10/5】【2024疼痛醫學會 大體模擬手術2024-9/30-10/1】【微細動脈栓塞術】【五十肩】【學術交流】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高雄長庚【郭繼陽教授】邀請,讓我能參加【亞洲肩肘關節醫學會 2024學術大會】分享【微細動脈栓塞術】應用於【五十肩】的文獻回顧、磁振造影的變化、相關應用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


除了在這次大會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外,這次大會最讓我驚豔的,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郭書瑞副教授】分享關於五十肩的基礎分子生物學研究。

郭醫師的演講內容提到【慢性發炎(Chronic inflammation)】以及【滑膜炎(Synovitis)】在五十肩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郭醫師也說明了這可能可以解釋【微細動脈栓塞】的治療原理。此外郭醫師方方面面介紹了包含發炎(Inflammation)、神經調控(neuromodulation)、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纖維化(Fibrosis)與代謝因子(Metabolic factors)等等的相關研究。其中與發炎最相關鍵的【細胞因子(Key cytokines)】包含IL-1β、IL-6、IL-10與TNF-β等,也讓我對探索這項技術產生更多的想法。會後也感謝成大【湯銘哲教授】指點跟提醒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另外感謝花蓮慈濟醫院【王柏凱主任】邀請,讓我能擔任【2024疼痛醫學會 大體模擬手術】課程講師。讓我能在10月1號的課程分享超音波及X光透視導引【簡易微細動脈栓塞術】治療周邊關節疼痛的技術。無奈遇到山陀兒颱風,雖然有幸能和【黃鈺涵醫師】搭檔,卻僅能完成1/4組別的教學,希望聽眾有所收穫。而柏凱主任當機立斷的決定,也讓我免於滯留於花蓮、得以返家,非常感激。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第五趾骨粗隆部剝離性骨折,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5th metatarsal tuberosity】【影像診斷, Dignostic radiology】


作者:王 博 醫師

王博醫師由於踩空樓梯,造成足踝內翻及足底屈曲,經王博醫師自己照X光後診斷為【第五趾骨粗隆部剝離性骨折,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5th metatarsal tuberosity】。

王博醫師前往武聖路上的【德邦診所】,由【黃明東院長】掃描足踝超音波,偵測評估周圍的關節及軟組織受損情況。上圖可見除了骨折處,足踝多處關節亦有受損情形。

黃院長除了診斷外,使用彈性繃帶固定足踝受傷處,並且提供了藥物、說明前足減壓鞋、拐杖使用方式以及復原期需六到八周不等。

【第五趾骨粗隆部剝離性骨折,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5th metatarsal tuberosity】是較常見的腳部剝離性傷害,又名Pseudo-Jones fracture,骨折在第五趾骨基部,會延伸到關節面處。

【第五趾骨粗隆部剝離性骨折,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5th metatarsal tuberosity/Pseudo Jones fracture】的患者通常會有足踝扭轉和受傷的病史,涉及腳踝和腳的內翻及足底屈曲。這是由於足底筋膜的外側帶, lateral band of the plantar aponeurosis 附著於粗隆部的足底面,腓骨短肌腱, peroneus brevis tendon則附著於其外側;這兩者可能都促成了由前足足底屈曲和後足過度內翻所引起的剝離傷害。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跑步或不當落地時發生。

【第五趾骨粗隆部剝離性骨折,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5th metatarsal tuberosity/Pseudo Jones fracture】這類骨折如果沒有位移,通常是以保守治療為主,並因血液供應良好而癒合良好。相較之下,Jones fracture則比較可能因為血液不佳而出現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可以使用彈性綁帶固定並搭配硬底鞋用以功能性承重。老年人、未遵從醫囑的患者以及糖尿病或周邊血管疾病患者亦可能出現延遲癒合。如果骨折有位移的話,則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開刀固定。

依照第五趾骨骨折受傷位置以及不同年紀,則會有不同的鑑別診斷包含正常結構如:【瓊斯骨折,Jones fracture】、【第五趾骨壓力性骨折, stress fracture】、【正常的第五趾骨近端生長板, normal apophysis of the proximal 5th metatarsal, between 10-16 y/o】以及【生長板炎, apophysitis】。醫師則會根據病史以及醫學影像進行評估以及診斷,並提供適合的處置與治療。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影像導引疼痛介入治療】【微細動脈栓塞術】【學術交流】2024-09-21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陳柏磊醫師、郭浩然主任的邀請,讓我能介紹各種【影像導引疼痛介入治療】以及【微細動脈栓塞術】於各種肌肉骨骼脊椎關節等疼痛治療的應用與文獻回顧。王博醫師也在演講中講述了兩個與【職醫部】合作替病患找到原因以及解決疼痛的案例。

國立成功大學於民國七十九年在附設醫院內科部設立【職業病特別門診】,負責職業病診治工作。自民國97年起成為南區勞工職業傷病診治中心之一,並於民國99年更名為【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為南部地區勞工辦理職業傷病相關服務,也提供區內各醫療機構之職業醫療專業人力支援與訓練服務。

王博醫師也於演講中,再次感謝成大醫院臨床科部的合作夥伴與支持,並期許未來能夠將合作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文獻。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會陰神經痛; Pudendal neuralgia】【尾椎骨疼痛; Coccydynia】【會陰神經阻斷術, pudendal nerve block】【尾椎前神經節阻斷, Ganglion Impar Block】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58歲的C女士,長期感到臀部內側、肛門以及會陰處有麻痛感與灼熱感,看過婦產科、泌尿外科以及直腸外科無明顯病兆。服用藥物以及針劑注射後仍然疼痛持續。病人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在與C女士討論以及檢查後,診斷為【會陰神經管症候群(Pudend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PNE)】,並且替C女士進行電腦斷層導引【會陰神經阻斷術, pudendal nerve block】。王醫師在視透過電腦斷層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雙側屁股穿刺後,將針尖移動到會陰神經處,注射顯影劑確認位置後,再注射治療藥劑(多為麻醉藥加上少量類固醇)。治療後,C女士的疼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明顯上升。

【會陰神經管症候群 (Pudend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PNE)】是一種會陰神經受壓或損傷導致的神經痛症狀,通常表現為骨盆或會陰部的慢性疼痛。會陰神經是位於骨盆的一條重要神經,負責支配會陰區域(包括肛門、生殖器和周圍區域)的感覺和運動功能。當會陰神經在其經過的通道(例如骶棘韌帶和骶結節韌帶之間)受到壓迫或刺激時,就會出現這種症候群。

【會陰神經管症候群】的症狀可能包括:
1.「會陰區域的疼痛」:疼痛通常表現為灼燒感、刺痛或電擊般的痛感,可能影響肛門、陰道、陰囊、陰莖和周圍區域。
2.「坐下時加重」:疼痛在坐下時通常會加劇,而站立或躺下時可能有所緩解。
尿道、肛門或生殖器功能異常:一些患者可能會有排尿困難、尿頻、排尿疼痛、性功能障礙或便祕。
3.「感覺異常」:有些患者可能會感到會陰區域麻木或過度敏感。
4.「其他感覺問題」:例如,有些女性患者可能會感到「坐在尖銳物體上」的異常感。

而造成會陰神經受壓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包括:
1.「長時間騎自行車」:這會對骨盆底部施加壓力,是男性患者中的常見原因。
2.「骨盆手術後的疤痕組織」:手術後可能會形成疤痕,進而壓迫會陰神經。
3.「創傷」:跌倒時直接衝擊尾骨或臀部可能導致神經受損。

【會陰神經管症候群】的診斷通常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骨盆或會陰區域疼痛的疾病,例如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膀胱問題、婦科疾病等。醫生可能會使用神經學檢查、影像檢查(如MRI或超音波)來評估神經壓迫情況。有時【會陰神經阻斷術】可以幫助確認診斷兼治療。

【會陰神經管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病因,可能包括:
1.「物理治療」:針對骨盆底肌肉的物理治療有助於減輕神經壓力。
2.「藥物治療」:抗癲癇藥或抗憂鬱藥可能幫助緩解神經疼痛。非類固醇性消炎藥(NSAIDs)可用來減輕炎症和疼痛。
3.「會陰神經阻斷注射」:在會陰神經附近注射麻醉藥或類固醇,以減少疼痛。
4.「手術」:如果其他治療無效,可能需要手術來解除神經壓迫。

會陰部、下骨盆腔與尾椎骨區的疼痛是相對困難的治療部位,針對尾椎骨、下骨盆腔、陰道或肛門區域的疼痛,【尾椎前神經節阻斷, Ganglion Impar Block】則是另外一項緩解疼痛的神經阻斷注射療法。在進行【尾椎前神經節阻斷】時,王博醫師則會在X光透視導引下,將針頭插入尾骨附近的區域,並將其移至薦骨前方神經節所在的位置,在注射顯影劑確認位置後,再注射治療藥劑(多為麻醉藥加上少量類固醇)。

尾椎前神經節位於薦骨的前方。一些來自下骨盆和腹股溝區域的神經會經過這個神經節,包括來自以下部位的神經:直腸下部、肛門區域、尿道下部、陰道和外陰、陰囊、尾骶骨。【尾椎前神經節阻斷】通常非常安全,但也有一些少見風險,包括:損傷附近的器官、出血、感染、藥物過敏等等。

不論是【會陰神經阻斷術, pudendal nerve block】或是【尾椎前神經節阻斷, ganglion impar block】, 都需要與醫師詳細討論、盡可能排除其他可能病症之後再予以執行。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肘隧道症候群, cubital tunnel syndrome】【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 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

 

作者:王 博 醫師

王博醫師職業為放射專科與疼痛專科醫師,除了疼痛介入治療外,大部份的時間需要長期坐著繕打肌肉骨骼脊椎的各類醫學儀器檢查報告,也因此時常將手肘緊靠著桌面上使用鍵盤及滑鼠,大約2年前開始,右手無名指與小指開始感到麻痺。剛開始並不在意,直到最近麻感漸增,經王博醫師自己掃超音波後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王博醫師自己掃超音波後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上圖可見在肘隧道處受壓迫以及近端腫大的尺神經。

王博醫師前往【陳昱傑骨科診所】,由陳院長再次確定診斷並且執行【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上圖可見在肘隧道處腫大的尺神經以及陳院長用針與注射液進行神經解套注射。經注射治療後,王博醫師的麻痛感大為減輕。陳院長除了診斷與注射外,也告知王博醫師正確的報告繕打坐姿以及手肘置放方式。

【肘隧道症候群, cubital tunnel syndrome】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之一,主要由尺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尺神經從上臂延伸至前臂時,經過肘部後方的肘隧道,此處尺神經緊貼著皮膚表面,位置淺顯,因此容易受損。

長期的尺神經壓迫則多半是因為長時間的肘部倚靠所致,如經常將肘部放在桌面或椅子扶手上,或長時間用力將手肘靠在桌面上寫字、使用鍵盤或滑鼠;又或者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維持肘關節屈曲姿勢,如經常搬運重物、木工或生產線工人等。

【肘隧道症候群】的症狀輕重,則視壓迫時間長短及嚴重程度而定。早期症狀包括小指與無名指的麻痺、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的痠痛。麻痺感可能會向上延伸至肩膀或頸部,且當肘部過度彎曲時,患者會感到神經痛。

預防的關鍵在於避免肘部的大量重複運動,並養成正確的使用手肘的習慣。如果因職業需求而需頻繁使用手肘,可以增加休息時間或減少工作時數。此外,避免不良習慣,每天進行肘部伸展運動;常使用電腦或打字者,可以考慮使用軟墊來保護肘部。

如果症狀持續時間過長,並且握力下降,小指及無名指的捏力消失,則表示神經壓迫已持續一段時間,手掌背面的內在肌肉會開始萎縮,甚至可能導致手背肌肉出現凹陷,形成「爪狀手」。此時,日常活動如開罐子或轉動鑰匙可能變得困難。

理學檢查部分,可進行【手肘關節屈曲試驗(Elbow Flexion Test)】時,將手掌面向自己,並將手肘盡量屈曲,若在30至60秒內出現麻刺感,或輕敲肘部內側時引發刺痛或感覺異常,這種麻刺感被稱為【提內耳氏徵象(Tinel Sign)】。

【肘隧道症候群】的診斷通常需要進行一般神經學檢查,並透過神經傳導檢查來確定(NCV/EMG test)以及【超音波】下看到尺神經壓迫以及腫脹處(Entrapment and swelling)。如果能夠避免壓迫尺神經的重複動作或不當姿勢,病情通常會改善甚至痊癒。若麻痺和疼痛症狀持續且越來越嚴重,或已出現肌肉萎縮、力量減弱的情形,則可能需要考慮進行【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甚至手術治療。

患者欲進行【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US-guided entrapped nerve hydrodissection)】,建議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退化性膝關節炎】【退化性髖關節炎】【頑固性疼痛】【影像導引神經阻斷術】

作者:王 博 醫師

案例一:71歲的S女士膝蓋長期疼痛,需長期服用止痛藥,經過各種注射以及栓塞疼痛仍無明顯改善,而S女士不希望開刀。
案例二:66歲的Y女士右側髖部、鼠蹊部以及前側大腿疼痛多月,痛起來的時候甚至無法蹲下。


S女士與Y女士經臨床及影像評估後,診斷為膝關節、髖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王醫師替他們安排【X光透視導引】【膝關節與髖關節神經阻斷術】。經注射治療後,其膝關節、髖關節的疼痛感均大幅減輕改善。

【神經阻斷術, nerve block】是以透過影像導引,譬如超音波、X 光或電腦斷層等,在局部麻醉、病人意識清楚下進行,使用針劑注射藥物於神經周圍,來阻斷傳遞疼痛訊息的神經路徑,而非真的將神經切斷或是破壞。

透過這樣的方式,疼痛的訊號不會傳到大腦,而使大腦不會感覺到疼痛,可以暫時性的免於疼痛的困擾,止痛的持續時間視病人病情而異,多為數週至數個月。另外,神經阻斷術也常用於診斷疼痛來源或進行進一步對神經破壞性處置譬如【高頻熱凝療法】之前的前置止痛技術。
 
注射後可能會有短暫肌肉無力狀況、身體區域的感覺喪失或比較遲鈍,會隨時間而改善。治療風險包含注射部位出血或感染、藥物過敏、肌肉無力、鄰近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等副作用。 較不常見的風險包括神經傷害所引起的肌肉無力、感覺喪失或較為遲鈍等情形。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