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2021冬季季會】【 學術交流】【經皮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脊內導管】【 脊椎術後沾黏疼痛治療】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今天很榮幸應成大醫院骨科林政立學長的邀請,讓小輩有這個機會分享自己脊椎硬脊膜外沾黏剝離術的相關經驗。趁著準備簡報的這個機會研讀相關文獻來更加精進以及純粹自己的知識與技術。



在此會議中,也更加了解骨科在脊椎包含Cervical spine, adult spinal deformity以及post-laminectomy syndrome(FBSS)的相關知識與處理方式。讓自己在影像判讀、看診以及做相關治療時更加注意相關細節。

而在事先獲得病人的許可下,今天在會議中也分享了其中一個脊椎硬脊膜外沾黏剝離術的成功案例如下。

72歲的C先生,多年前脊椎開過多次刀,之後左下背部到左臀部酸麻、疼痛超過五年半的時間。嘗試過各種治療,都沒有明顯的改善。長期持續不停地酸痛造成C先生寸步難行,甚至引起憂鬱。

C先生在各式治療都無明顯療效後,到成大醫院神經外科就醫,經黃致遠醫師評估診斷為術後脊椎沾黏,再轉診到影像醫學部介入門診做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王博醫師在硬膜外腔造影術下,看到了沾黏的位置,並用脊內導管以及水壓進行沾黏剝離以及藥物治療。治療完後,病人的後背痛與下肢疼痛、酸麻均有顯著的改善,而在回診時與兩位醫師分享他的喜悅。

硬膜外腔造影術下,看到了顯影劑無法通過、沾黏的位置來進行剝離

C先生分享治療完前後的差異

「坐骨神經痛」是惱人的問題,典型表現是下肢劇烈的痠、麻、脹、痛,且從臀部向下肢延伸。 通常為脊椎、椎間盤、肌肉等神經根旁組織出問題,造成神經根發炎。

因神經反覆或持續發炎,進而造成神經傳導障礙及神經缺血,產生纖維化,也就是瘢痕組織,會引起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 一般情況下,纖維化的瘢痕所含的膠原蛋白會逐漸被人體分解、吸收,重建恢復,因此瘢痕會緩慢變小變軟。

但也有的瘢痕膠原蛋白過多,成為大而不規則的隆起硬塊,稱為瘢痕塊,易見於多次手術或反覆發炎感染的脊椎,症狀有大腿疼痛、腳痛或麻刺感、跛行、走不久及無力等。

「經皮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Percutaneous epidural adhesiolysis)」是在X光透視下,局部麻醉後,由尾椎孔將微細的導管深入脊椎內沾黏範圍進行沾黏分離,並給予藥物治療。

目前成大醫院執行已有多例術後有良好治療效果,希望能讓不適合手術、或反覆脊椎開刀仍持續出現沾黏症狀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以下狀況下進行此治療則需特別注意:

1. 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傷口感染、硬脊膜外感染、膿瘍等情形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趴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感染、局部血腫、瘀青;治療部位可能產生血塊、沾黏處硬脊膜破損滲漏導致姿勢性頭痛等。

根據統計,施行脊內導管微創沾黏分離後,約5到7成病人症狀緩解,但可能在術後2至6個月復發,病患可能需要重複相同療程。

手術部分拋棄式耗材需要自費,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醫學影像】

【GE Vscan Air 】【可攜式超音波】開箱文與診間應用

 

作者:王 博 醫師

在身體各部位的疾病診斷以及治療部分,醫學影像除了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外,超音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一直希望看診時能隨時使用超音波的願望,在今年跟著團購時實現了。

GE新推出的這台 Vscan Air 可攜式超音波,輕巧、美觀、穩定,影像品質也相當不錯。雖然比起大型超音波,在解析度上還是稍有落差,但是在我的診間應用上已有相當大的幫助。

邊掃自己邊對照來學習肌肉骨骼超音波

Vscan Air 同時具備線性以及弧形雙探頭的設計,隨著不同條件的設定會有不同頻率,分別是3-12MHz以及2-5MHz,可將不同條件應用於深淺不同部位以及器官。205克的重量握起來也沒有負擔,在充滿電的情況下,連續使用時間約50分鐘,在我的診間的使用時間上目前仍綽綽有餘。

以下則是一些影像分享以及基本操作說明,再供有需要的醫療同好參考。

利用線性探頭掃肩關節與肌腱

利用線性探頭掃肘關節與肌腱

利用線性探頭的Color Doppler偵測橈動脈血流與測量血管寬度

利用線性探頭掃毛囊炎併皮下膿瘍,膿瘍大小約1.5cm

利用線性探頭掃甲狀腺

利用弧形探頭掃右肝以及肝門靜脈

            利用弧形探頭掃膽囊

超音波面板觸控基本使用說明

(PS: 由於此篇為單純個人開箱文並非業配,有價格等相關問題請直接詢問廠商...)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沾黏性關節囊炎/五十肩】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72歲的K女士,左肩疼痛超過半年,肩膀往前或往後抬到一個角度就會痛,連扣內衣也有困難。求醫後被診斷為肩膀的【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或【肩周炎】。在接受了長期復健、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後,疼痛依然持續沒有明顯改善,K女士痛到無法抬高手臂,也無法提重物,甚至晚上因翻身壓到患側,就會引起劇痛而無法安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在傳統治療無明顯療效後,到成大醫院骨科就醫,再轉診到介入性醫療中心門診做進一步討論。王博醫師在討論後,替K女士進行【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手腕部橈動脈穿刺後,再將微導管導入肩膀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肩關節囊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

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肩關節囊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

治療完當天下午,K女士肩膀活動度以及疼痛程度即有明顯改善。

治療完搭配後續持續復健一個月後,K女士肩膀活動度、疼痛程度均持續明顯改善。

    因為肩膀疼痛以及活動度改善後,K女士生活品質也因此提升。

肩膀的【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的【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或【肩周炎】。肩膀因為肩膀受傷後或是不明原因,關節囊發炎導致疼痛、沾黏,肩關節活動範圍會越來越小。由於此病症好發於中年以上,特別是五十歲左右,所以被稱為【五十肩】,其實四十來歲或六、七十歲的人發病者亦不少。起先這種疼痛時好時壞,也不影響生活起居或工作,但經過一兩個月後,患側肩關節的活動度開始出現受到限制的情況。一旦患側肩關節的活動到某個角度時,病人肩膀便出現劇痛,這種疼痛可能順著肩部往上放射到頸部,或可能沿著上臂痛到肘部。

如患側的手無法伸到背部或伸進臀部的口袋,女性無法拉扣後面開口的內衣拉鍊。抬手梳理頭髮、持筷端碗等都有問題。甚至走路和人擦撞,碰到患側肩膀就會劇痛等等。

傳統治療除了消炎止痛藥,熱療電療、局部類固醇關節注射、關節擴張注射搭配徒手復健治療外,近期包含小鼠動物實驗等研究發現,慢性關節炎的疼痛與異常新生微血管密切相關,這些異常微血管會帶來發炎細胞與細小與疼痛相關的神經生成,產生關節腫脹及慢性疼痛。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經由動脈注射治療,栓塞阻斷關節炎產生的異常新生微血管以及相關疼痛神經支配、進而改善因慢性關節發炎導致的疼痛。疼痛改善後,再搭配後續復健徒手治療後,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應用於「沾黏性關節囊炎/五十肩」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此外,還需與其他肩關節常見疾病做鑑別診斷。除了臨床症狀外,可透過X光、超音波甚至是核磁造影(MRI)等醫學影像來幫助疾病診斷。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
3.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4.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5.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6.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分鐘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以及疾病診斷,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2021 台灣血管外科學會(TSVS) 栓塞論壇】【學術交流】


作者:王博

本來台灣血管外科學會(TSVS),心血管外科與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TSIR),影像醫學科合辦的研討會議,因為遇到疫情延到今日,最後就變成跟心血管外科年會合併了。

很榮幸受到甘宗旦理事長的邀請,擔任栓塞論壇的commentator,身為小輩,坐在台上聽各領域栓塞的Speaker演講,也是格外認真。

各主題包含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TSIR)梁慧隆理事長的各種血管穿刺途徑;劉高郎醫師的腸胃道出血栓塞;劉益勝主任的骨盆骨折外傷出血栓塞;沈書慧主任的子宮肌瘤栓塞;梁耕維醫師的慢性關節肌腱炎疼痛栓塞;北醫團隊包含心內黃群耀教授, 泌尿科葉劭德醫師以及放射科林俊宇醫師的攝護腺肥大共同治療照護團隊。

每個主題都相當精彩,也在在展示了影像醫學科在血管介入栓塞治療的多元發展,深有收穫。

栓塞論壇的Moderators與Commentators,除了我之外,都是前輩權威...

擔任Commentator, 主要負責提問的部份

北榮的柳建安學長也是各種放射介入治療的高手,常在各演講中擔任Speaker, 第一次是在美國的RSNA與學長共桌過,之後也有在韓國的IICIR聽學長受邀演講。

梁耕維醫師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疼痛栓塞領域可說是台灣第一人,也是我的亦師亦友,在台中有相關疼痛需求的朋友民眾,可以找他做相關諮詢。

相關閱讀: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 脊椎術後沾黏 】【經皮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60歲的H先生,多年前脊椎開完刀,下背部、雙側屁股直至腳底刺痛、酸麻、疼痛超過六年,嘗試過各種治療,都沒有明顯的改善,甚至出門都得要拿拐杖。

H先生在各式治療都無明顯療效後,到成大醫院骨科就醫,經許凱嵐醫師評估診斷為術後脊椎沾黏,再轉診到影像醫學部介入門診做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成大影像醫學部王博醫師在硬膜外腔造影術下,看到了沾黏的位置,並用水壓以及脊內導管進行沾黏剝離以及藥物治療。

治療後,病人的後背痛與下肢疼痛、酸麻均有顯著的改善,甚至六年以來第一次能夠跑步,而在門診喜極而泣。


        H先生在接受治療後,描述改善的情況。
                    (經病人同意錄製上傳)

「坐骨神經痛」是惱人的問題,典型表現是下肢劇烈的痠、麻、脹、痛,且從臀部向下肢延伸。 通常為脊椎、椎間盤、肌肉等神經根旁組織出問題,造成神經根發炎。

因神經反覆或持續發炎,進而造成神經傳導障礙及神經缺血,產生纖維化,也就是瘢痕組織,會引起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 一般情況下,纖維化的瘢痕所含的膠原蛋白會逐漸被人體分解、吸收,重建恢復,因此瘢痕會緩慢變小變軟。

但也有的瘢痕膠原蛋白過多,成為大而不規則的隆起硬塊,稱為瘢痕塊,易見於多次手術或反覆發炎感染的脊椎,症狀有大腿疼痛、腳痛或麻刺感、跛行、走不久及無力等。

「經皮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Percutaneous epidural adhesiolysis)」是在X光透視下,局部麻醉後,由尾椎孔將微細的導管深入脊椎內沾黏範圍進行沾黏分離,並給予藥物治療。

目前成大醫院執行已有多例術後有良好治療效果,希望能讓不適合手術、或反覆脊椎開刀仍持續出現沾黏症狀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以下狀況下進行此治療則需特別注意:

1. 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傷口感染、硬脊膜外感染、膿瘍等情形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趴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治療部位可能產生血塊、沾黏處硬脊膜破損滲漏導致姿勢性頭痛等。

根據統計,施行脊內導管微創沾黏分離後,約5到7成病人症狀緩解,但可能在術後2至6個月復發,病患可能需要重複相同療程。

手術部分拋棄式耗材需要自費,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COVID19】的醫學影像表現


今天本土終於再度零確診。雖然這不代表已經清零,但代表本土疫情相對穩定許多。不過境外威脅仍在,除了本土防疫外,希望未來能夠成功防堵Delta變異株入侵...

感謝成大醫院-臨醫中心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新冠肺炎新知線上研討會,最後一堂於8/20結束。

小弟部分的內容,則主要是Review了2020年兩篇Radiology,也參考了Radiopadea影像醫學網站,以及其他文獻的一些內容 (個人覺得Radiopadea越來越威了...還請到Radiology Article的講者來錄教學影片)。內容主要是探討COVID19病人肺部影像,包含電腦斷層以及X光的典型以及非典型表現。

回顧了自己的影片,除了簡報製作與呈現稍有進步外(感謝新思惟蔡依橙與蔡欣宇兩位老師的教學),發現台風跟表達能力還是欠佳。除了不斷使用“那...,那...的語助詞外,講話的語速也過快,甚至還有拼錯字的情形。

話雖如此,感謝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舉辦這次說明會,從各個面向對COVID19進行討論,以及錄製後經各講者同意後上傳到Youtube。



相關連結放在下方,內容十分豐富,供有興趣的醫療同仁與民眾參考。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新冠肺炎新知識
Radiopaedia - Covid-19-Summary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硬脊膜外脊椎沾黏剝離術】的搭橋者:劉彥青主任



作者:王 博 醫師

前兩周,與疼痛科的劉彥青主任(圖中左二)與骨科的許哲嘉醫師(圖中右一),一起執行了脊椎沾黏的術式治療,也與他們討論了術式的眉角,開刀的細節,以及各種可能遇到的情形。

很高興聽到許哲嘉學長想要發展脊椎硬脊膜內視鏡(Spine Epiduroscopy)的消息,有機會造福脊椎沾黏的病人,還記得Intern時,學長剛從斗六回來的情形,以及Run骨科跟脊椎刀的往事。

開刀術後脊椎沾黏是很令病人苦惱的事,而硬脊膜外沾黏剝離術是有機會改善的術式,除了要感謝三總許一智醫師南下指導外,劉主任的轉診也讓這個技術有了服務病人的機會。因此當下聽到劉主任要退休的消息,不禁感到可惜與惋惜。

除此之外,劉主任是成大醫院疼痛治療的專家,接到許多主任轉診過來治療的病人,莫不稱許劉主任的醫術,也都在在能感受到病人對劉主任的信任與鏈結,猶記得Clerk run到麻醉科時,主任晨會分享在美國哈佛研習心得的場景。希望主任九月之後再回來成大兼診,繼續造福成大因疼痛所苦的病人。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坐骨神經痛】的止痛選擇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

 

作者:王  博 醫師

41歲的C先生,兩個月前因在工地工作時不慎扭傷腰部,經口服藥物治療後病情稍有好轉。最近因扶機車時,再度引發劇烈的右腰及下肢劇痛劇麻,吃了一段時間的止痛藥不但沒有改善,劇烈的疼痛讓他日常生活機能受限,至成大骨科林政立醫師的門診評估,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建議可接受手術治療。

但C先生對於手術開刀存有許多疑慮,而眼下急性劇烈的腰痛導致他沒有辦法工作,連日常生活都大受影響。成大骨科林政立醫師於是將C先生轉診至成大介入性醫療中心的門診。

王博醫師在評估解釋後,替C先生進行「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透過影像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細針穿刺以及顯影劑確認位置後,將類固醇導入疼痛對應部位的硬脊膜外腔處進行神經阻斷,治療完後,疼痛大幅改善,酸麻感也逐漸改善消失了。


上方影片中另一位L女士,經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後,疼痛獲得明顯改善,且止痛效果超過三個月。(影片經當事者同意錄製並上傳)

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很多,但以腰椎椎間板突出(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為主要原因。坐骨神經是由源自脊髓神經根,分枝之後沿著臀部、大腿以及小腿背側分佈,為人體內最粗最長的一條神經。

臨床上容易因不正常的姿勢造成傷害,使脊椎承受額外的壓力,致椎間板突出壓迫到脊髓神經根,引起神經痛症狀。

坐骨神經痛常會反覆發作,且疼痛部位由腰部、臀部延伸到大腿、小腿及足部,疼痛程度則可由極輕微的酸麻,到非常嚴重的劇痛,疼痛並會因站立、彎腰或提舉重物等動作而加劇,在症狀輕微時,適當的矯正姿勢,對患部施以熱敷或冷敷,臥床休息即可改善症狀。

但若疼痛加劇或持續超過四週,容易導致情緒低落,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降低。發病一段時間後,病人甚至會感到局部肌肉皮膚部位(肌皮節)有麻木感或肌肉萎縮等情形。對於這一類的病患,如果口服消炎止痛藥的效果不好,或用量已經大到足以產生副作用時,可以嘗試接受以硬脊膜外注射的治療方式,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Epidural injection/Nerve block)是一種微創治療,可以減緩因脊椎神經根受刺激而造成的疼痛。本法主要是將一特殊的針管,在各種影像導引下,抵達至患處的硬脊膜外腔,再將類固醇藥物經由針管投予,達到治療的目的。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的原理主要是藉由抑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 進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以及白烯三素(leukotriene)的生成,透過抑制發炎物質,減緩壓迫的神經的不正常放電,來降低疼痛。

對於急性期劇痛病人,經硬脊膜外注射法治療後,疼痛緩解的有效率可達百分八十二,慢性期疼痛的病人,疼痛緩解的有效率則約百分之七十左右。

止痛的時間一般可延長到四到六週,但可能會因為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法可以減緩因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或是脊椎滑脫造成的疼痛,進而改善因疼痛而影響日常生活的問題。 

而硬脊外注射的次數,間隔需二週以上,原則上,實施三次均無法達到療效,則建議手術治療。由此可見早期接受治療實有助病症的改善,同時也提供治療過程中是否需要做手術的參考。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注入脊髓腔內,造成神經或髓膜的局部傷害、產生局部血腫、患處暫時性的痠痛麻痺、血糖短暫上升等等。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複雜的疼痛機轉 】- 生理的痛,更可能會造成心理疾病。


作者:王博 醫師

疼痛的機轉相當複雜,長期慢性的身體疼痛,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許多我的門診病人,由於長期受到疼痛的困擾,許多個性都變得相當焦慮。而且常常一說起自己的疼痛故事就是一大篇章,也感受到這群病人為了止痛,長期、四處求治的辛苦與無奈。

甚至在看診時,常常有人跟我說痛到真的想要自殺,醫師你不會了解這種痛苦啦…等等。俗話常說,「疼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我想大概就是這種狀況吧!

因為COVID疫情的影響,前陣子病人數較少,也趁機拿了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非腫瘤血管栓塞治療指導醫師的認證;以及加入台灣疼痛醫學會成為會員。



另外血管栓塞疼痛治療也被科部指派要做成科部特色介紹,也就順便製作了PPT與影片,以下僅供大家參考。

中文版



英文版


自己雖然幸運有機會學習如局部注射、血管栓塞止痛,硬脊膜外神經阻斷術,以及脊椎沾黏剝離術等各種止痛治療方式,但是對於疼痛的原理與相關機轉卻仍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加強,也感謝疼痛科劉主任跟林主任的引薦成為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期許自己未來在疼痛領域上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與貢獻。也看看未來有沒有機會做相關的研究與更深入的了解。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32歲的K小姐,在兩年前因為車禍撞到左膝蓋,之後膝蓋前下方便長期疼痛不已,除了疼痛高達9分(滿分10分)外,還有腫脹,且一碰觸就有劇烈的刺麻感。經身體以及影像檢查後,並沒有骨折、韌帶、肌腱、半月板等破損的問題,診斷為「創傷後交感神經失養症候群」與「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

K小姐接受過休息、復健、藥物治療甚至於關節鏡手術,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
最後至成大醫院骨科張志偉主任門診求治討論後,轉診到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王博醫師的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與K小姐討論後,替她進行了「經動脈膝蓋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後,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位在前膝蓋、「髕骨下脂肪墊」內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如下兩圖)。




治療完當天K小姐的膝蓋疼痛即大幅改善,到兩個月後,疼痛分數更由9分下降到2分,腫脹以及刺麻感也逐漸改善消失了(如下方影片)。

           此影片內容經病人同意後錄製上傳

造成前膝關節痛的原因有許多,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Infrapatellar fat pad syndrome)是其中之一, 此症候群又稱為霍法疾病(Hoffa's disease)。

這項診斷是在1903年由Hoffa這位學者所提出,一般是指髕骨下脂肪,因重複的勞損或創傷,髕骨下的脂肪發炎腫脹。主要症狀有膝蓋前端疼痛、伸展時痛楚會增加、有腫脹及關節積液。

此疾病可發生在所有年齡與性別,病因包括急性損傷或慢性反覆壓力,重複的摩擦或衝擊導致髕骨和大腿骨之間的脂肪組織發炎。

一般來說,除了創傷外,需要經常上下樓梯、以及常進行重複使用膝蓋的運動者都是較易患症的族群。此症的風險因素出於膝蓋關節經常突然彎曲或伸直,像是足球、排球、體操這類反覆對膝蓋造成壓力的體育運動,或工作上需要長時間蹲跪等都會增加風險。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分鐘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王博醫師門診 網路掛號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作者:王 博 醫師


51歲的K先生是多年的薩克斯風玩家,這是他的娛樂嗜好,每天都要吹奏。但頻繁彈奏下,他感到雙側肘關節疼痛,且持續超過3年,

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雙側肱骨外上髁炎,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肘。

K先生用過貼布,打過局部注射,包含類固醇、高濃度葡萄糖液、PRP等,也做過復健等治療,但是疼痛依然持續, 且疼痛指數達6-7分,在各式治療都無明顯療效後,到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介入門診做進一步評估與介入性治療。

成大影像醫學部王博醫師經影像評估,發現病人伸腕肌群的共同肌腱(Common extensor tendon),肌肉與肌腱交合處有損傷情形。在動脈血管攝影下看到了增生的毛毛樣血管,並進行增生血管的栓塞治療。

栓塞後兩周,病人的疼痛感即改善三成
                (影片經病人同意後錄製使用)

K先生的疼痛之後逐漸改善,在治療配合休息以及復健後,終於可以繼續彈奏他喜愛的薩克斯風。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應用於「肱骨外上髁炎」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
3.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4.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5.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6.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分鐘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王博醫師指出,經動脈血管栓塞止痛術的治療,需經專業醫師的評估才可執行,主要的效果為止痛,但無法反轉已經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平常應要注意關節肌腱的保養與適當休息,愛護自己的關節與肌腱,會更勝於過度耗損後的處理及治療!!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學術交流 】2021-4-1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盧炳昇醫師及該院放射科今日邀請,至桃園聯新國際醫院,演講肌肉骨骼血管栓塞止痛治療的相關內容(TAME for pain),並且觀看盧醫師執行了兩個案例,也一起討論了技術治療的細節部分。


其中一例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此案例經過復健、玻尿酸以及PRP注射治療依然疼痛,盧醫師此次使用了經脛前動脈逆向路徑治療(Retrograde trans-ATA TAME for OA knee)。

另一個雙手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疼痛的案例,盧醫師則使用了精簡型經橈動脈止痛治療(Simplified TAME for OA hand)。

術後兩位病人都有立即性的疼痛改善,相當替病人感到高興。


感謝轉介此兩案的疼痛專家黃鈺涵醫師,希望放射科與疼痛科的合作,能解決更多病人的各種慢性疼痛問題。

最後,感謝郭葉璘主任分享了地區醫院與醫學中心各方面的差異,也聽了許多經歷與故事,增廣見聞,受益良多~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經皮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脊椎開刀術後沾黏,脊內導管改善坐骨神經痛


作者:王 博 醫師

74歲的K女性八年前脊椎開完刀後,雙側屁股至下肢酸麻、疼痛超過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做過復健、用過貼布,打過局部注射、做過神經阻斷術,但是疼痛依然持續,且疼痛指數(最高10分)高達7-8分,不吃藥就會痛到無法入睡。在各式治療都無明顯療效後,到成大醫院疼痛科就醫,經醫師評估診斷為術後脊椎沾黏,再轉診到影像醫學部介入門診做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成大影像醫學部王博醫師在硬膜外腔造影術下看到了沾黏的位置,並進行脊內導管以及藥物治療。治療後,病人的疼痛感從7-8分改善到剩下3分,走路時的疼痛感亦大幅減輕。

病人的疼痛感術後從7-8分改善到剩下3分 ( 影片經病人同意錄製上傳 )

「坐骨神經痛」是惱人的問題,典型表現是下肢劇烈的痠、麻、脹、痛,且從臀部向下肢延伸。 通常為脊椎、椎間盤、肌肉等神經根旁組織出問題,造成神經根發炎。

因神經反覆或持續發炎,進而造成神經傳導障礙及神經缺血,產生纖維化,也就是瘢痕組織,會引起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 一般情況下,纖維化的瘢痕所含的膠原蛋白會逐漸被人體分解、吸收,重建恢復,因此瘢痕會緩慢變小變軟。

但也有的瘢痕膠原蛋白過多,成為大而不規則的隆起硬塊,稱為瘢痕塊,易見於多次手術或反覆發炎感染的脊椎,症狀有大腿疼痛、腳痛或麻刺感、跛行、走不久及無力等。

「經皮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Percutaneous epidural adhesiolysis)」是在X光透視下,局部麻醉後,由尾椎孔將微細的導管深入脊椎內沾黏範圍進行沾黏分離,並給予藥物治療。

左圖紅圈內為沾黏處、右圖藍圈內為脊內導管進行沾黏分離治療中

此治療術式由三軍總醫院許一智醫師南下成大指導交流後,目前成大醫院已執行多例術後有良好治療效果,希望能讓不適合手術、或反覆脊椎開刀仍持續出現沾黏症狀者多一種治療選擇。

感謝三軍總醫院許一智醫師(右二)南下指導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糖尿病患者,若執行則術後需特別注意傷口感染、硬脊膜外感染、膿瘍等情形
2.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3.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4. 患者無法配合平趴
5.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治療部位可能產生血塊、沾黏處硬脊膜破損滲漏導致姿勢性頭痛等。

根據統計,施行脊內導管微創沾黏分離後,約5到7成病人症狀緩解,但可能在術後2至6個月復發,病患可能需要重複相同療程。

手術部分拋棄式耗材需要自費,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脊內導管微創手術 改善坐骨神經痛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TAME for pain)】 創始者:奥野祐次醫師 (Dr.Yuji Okuno Ph.D.)

作者:王 博 醫師

奥野祐次醫師 (Dr.Yuji Okuno Ph.D.)是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AME for pain)的創始者,為了讓大眾更了解異常增生血管造成局部慢性關節、肌腱炎疼痛的相關內容,

桃園聯新國際醫院的影像醫學科盧炳昇醫師與奧野醫師合作下,將其介紹增生血管與止痛相關原理的影片加上中文字幕,供大家參考:


奧野醫師是日本的介入放射科醫師,並在多國的國際會議介紹此項技術,本身已有多篇各部位關節肌腱炎治療的國際論文發表(請參考部落格內各部位治療相關文獻)。

而目前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也已經有眾多醫師執行並且有多篇論文發表,youtube上也找得到許多相關介紹。

譬如美國洛杉磯大學附設醫院的Sid Padia的膝關節炎關節血管栓塞止痛介紹:
Genicular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Knee Arthritis | Sid Padia, MD | UCLAMDChat


也已有狗以及老鼠等與此治療相關的動物實驗國際論文發表,之後會再用專文介紹。

奧野醫師目前在日本有六間診所都有在執行此項治療:


除了國際論文與會議外,奧野醫師也有自己的網站,相關社群媒體以及書籍,下方則附上連結供有興趣的大家參考。

相關書籍連結

1. ヘバーデン結節の痛みはモヤモヤ血管が原因だった (ワニプラス)
2. 長引く痛みを治したいなら「モヤモヤ血管」を押しなさい(わかさカラダネBooks) (WAKASA PUB)
3. 90% of the Blood Vessels (Alligator Books PLUS Shinsho)

Okuno Clinic (JPN) 奧野診所日文網址連結


Okuno Clinic (ENG): 奧野診所英文網址連結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學術交流】【其他】

羽球密碼 運動傷害防護報你ㄗㄞ

第三集 網球肘還是羽球肘|深受其擾照過來|每天早晚這樣做有救|運傷防護報你ㄗㄞ|Feat王博 & 柯伯彥醫師

第四集 膝蓋受傷怎麼辦 ?|打羽球的看過來|到底要不要手術|你知道其實十字韌帶看不太到嗎|原來十字韌帶在這裡|運動傷害防護報你ㄗㄞ|Feat王博 &許凱嵐醫師


一談就贏-鄭志豪的談判教室

【一談就贏】【進階談判攻略-13班課後心得】

【一談就贏】【華頓商學院情緒談判導讀會二班心得檢討文】

【一談就贏】【體驗式團隊建立MTa L2-4】

【一談就贏】【體驗式團隊建立MTa L2-4】【電動滑板車心得獎開箱文暨捍衛戰士-II 夾雜心得檢討文】


學術交流


2024-01-14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台灣周邊血管協會】【微細動脈栓塞術;TAME」Workshop與線上課程】【學術交流】2024-01-14


2023-10-23

【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 年會暨實況手術轉播 TSIR/Live Demo】【原創者奧野醫師親臨指導】【學術交流】【簡易型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


2023-10-06

【韓國介入放射線學會 Image Guided Endovascular Therapy (IGET) Live Symposium】【學術交流】【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


2023-08-12

【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 夏季會暨年輕醫師教育訓練課程 TSIR/IRET】【學術交流】【簡易型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


2023-03-29

【成大物理治療中心 Physical Therapy Center, NCKUH 邀請演講】【 學術交流】


2022-02-19

【台灣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醫學會112年度期中研討會】【 學術交流】


2022-11-05

【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111年度研討會】【 學術交流】


2022-10-04

【苗栗大千醫院】【學術交流】


2022-06-18


2022-03-05


2022-01-22


2022-01-07




2021-02-22





【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學術交流】 2021-2-22


作者:王 博 醫師

感謝李政君主任及該院骨科今日邀請,至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演講肌肉骨骼血管栓塞止痛治療的相關內容(TAME for pain),


並且與梁耕維醫師一同觀看李醫師執行一個肩關節旋轉肌腱群肌腱損傷慢性疼痛的案例,共同討論技術治療的細節部分,


也學習到了李醫師經手部鼻煙區(Trans-snuffbox approach)的相關介入與止血技巧。


大家互相砥礪,一起進步!! 特別感謝黃振義部主任與姜仁惠教授的勉勵!!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膝關節置換術後慢性疼痛】【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61歲的W男性,左膝開完全人工膝關節超過2年,術後仍然有膝蓋疼痛情況。
接受過藥物治療,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且疼痛高達9分(滿分10分)。
經成大醫院骨科轉診至介入性醫療中心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在討論後,最後選擇替W男性進行「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後,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

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

                 膝關節 動脈血管攝影及治療

進行栓塞治療完二周後,病人疼痛改善許多。

                (影片經病人同意後錄製使用)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應用於「膝關節置換術後慢性疼痛」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人工關節鬆動
2. 人工關節內部感染
3.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
4.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5.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6.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7.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天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51歲的S女士,右手第二與第四指疼痛超過3年,求醫後被診斷為「遠端指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接受過藥物治療,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S女士於是到了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門診與王博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在討論後,最後選擇替S女士進行「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手部橈動脈穿刺後,

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相對應的指頭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進行栓塞完,治療完二周後,疼痛大幅改善。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應用於「手指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
3.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4.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5.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6.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天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自由時報梁耕維醫師 :手指關節腫脹疼痛變形 動脈注射療法栓塞新生血管血流



【膏肓痛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45歲的C先生,右後背疼痛超過2年,求醫後被診斷為「膏肓痛」。接受過復健、局部注射、再生醫療等治療,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且疼痛指數達最高等級的10分。C先生到成大醫院骨科就醫,再轉診到介入性醫療中心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在討論後,最後選擇替C先生進行「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手部橈動脈穿刺後,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
       (病人疼痛標記處以及新增生毛毛樣血管)


進行栓塞完,治療完二周後,C先生右肩大範圍疼痛指數降到剩2分。

                  (影片經病人同意錄製使用)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應用於「膏肓痛」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
3.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4.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5.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6.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天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另外王博醫師提醒,處理過後仍要注意是當的休息及保護,而且要每天做適當的運動及保養,這樣才會讓組織有修復及適應負荷的空間,也比較不容易再次惡化。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成功案例分享

 


52歲的K女士,左肘疼痛超過10年,求醫後被診斷為「肱骨外上髁炎」,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肘」。長期使用止痛藥與貼布,接受過復健、局部注射、再生醫療等治療,也開過關節鏡,疼痛仍然沒有明顯改善,且疼痛指數達7到8分(最高等級10分)。
到成大醫院骨科就醫,再轉診到介入性醫療中心門診做進一步討論。

王博醫師在討論後,最後選擇替K女士進行「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透過X光透視導引,在局部麻醉下經由鼠蹊部(亦可從橈動脈)股動脈穿刺後,
將微導管導入疼痛部位,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注射顯影劑找出新增生的毛毛樣血管;再把栓塞藥物經由微導管注入,去除這些異常的毛毛樣血管,

        (肘關節 動脈血管攝影及治療)

進行栓塞完,治療完二周後,疼痛指數最後也降到剩1分。

不過,王博醫師提醒,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治療應用於「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適應症疼痛指數超過5分以上,且接受各種治療超過三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者。

以下狀況下則不適合進行此治療:

1. 嚴重的肌腱、韌帶破損、斷裂
2. 疼痛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
3. 腎臟功能不佳(eGFR < 30 mL/min/1.73m2)
4. 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 
5. 患者無法配合平躺兩小時
6. 懷孕

治療副作用包含穿刺部位可能產生局部血腫、瘀青;栓塞部位可能產生短暫局部變色,在數天到一個月內均會改善消失。

建議患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確認真正疼痛來源,經由與醫師家屬充分討論,了解治療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後,再接受治療較有保障。

另外王博醫師提醒,處理過後仍要注意是當的休息及保護,而且要每天做適當的運動及保養,這樣才會讓組織有修復及適應負荷的空間,
也比較不容易再次惡化。